在“风”“光”无限中“算”出西部新机遇
时间: 2025-01-05 03:16:44 | 作者: 精细筛分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程楠 梁军 任玮)机房蜂鸣声此起彼伏,连排机柜灯光闪动,实时数据联通东西……在富集的新能源强劲支撑下,一块块数据链高速运算的赛博“拼图”,正在西北内陆渐次“点亮”。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大潮中,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内陆地区以“东数西算”工程为契机,热情参加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算”出无限机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姜荣兴打开电脑上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导入病患CT影像资料后,轻点鼠标,系统瞬间完成初筛——24根肋骨逐一呈现在屏幕上,骨折和疑似骨折的部位一目了然。医生再对初筛结果作出诊断处理,全程用时不到4分钟。
“使用传统人工阅片方式,医生要对肋骨逐一仔细检查,不仅耗时费力,也容易漏诊。”姜荣兴说,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后,计算机能够迅速精准完成自动筛查,医生只需要再检查确认一遍即可,诊断效率大幅度的提升,漏诊率也明显降低。
心脏冠状动脉检查、脑卒中检查、肺结节筛查……这些原本十分复杂、耗时费力的医疗检查项目,在“数字心”“数字脑”等人工智能辅助下,变得更精确、便捷、高效。
在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区域显示屏上,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数据正快速滚动。在这里诞生的“希言”大模型,于今年通过审批备案,与广大受众见面。
这个大模型已实现首批1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全自动化办理。登录宁夏政务服务网,进入“AI智能审批助手”界面,输入想要咨询办理的政务服务问题,如“变更药店药师信息要哪一些材料”“可以帮我预约明天上午政务大厅的号码吗”,用户都可得到AI的及时反馈。
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昊说,这款大模型应用可通过引导式问答,精准识别企业、群众办事诉求,快速检索在哪办、怎么办、带什么,做到有问必答、准确有效和通俗易懂,应用前景广阔。
“东数西算”工程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2021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部门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东数西算”工程提速。甘肃、宁夏成为枢纽节点,承建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在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机柜整齐排列,逾万架标准机架高效运行。智慧屏不断闪烁,数据实时更新,这里的算力服务陆续输往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正以算力需求为驱动,加快建园区、落项目、扩算力、聚集群、促融合。
一秒钟内,上海的海量数据可抵达黄土高原,完成复杂分析运算;一秒钟内,广东的创意设计团队利用庆阳的算力资源,能极速完成渲染超精细的3D模型。
庆阳市“东数西算”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董宗谋说,当地基础算力已可支撑AI超级应用的模型训练及推理,无人驾驶、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语音识别等应用场景未来将被轻松驾驭。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毛锦凰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地发展和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和应用的需求将大幅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数据中心的电力成本占其运营总成本的60%至70%。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左右,且数据量仍在迅速增加。中金公司研报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超过4000亿千瓦时。
算力用电量如此巨大,不仅需要富集的能源做后盾,更一定要做好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探索一套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东中部地区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难以支撑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而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也十分丰富,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东数西算”产业布局快速形成,绿色电力正加速转化为绿色算力。
这几年,甘肃庆阳以“油煤气风光电火储氢”多能互补能源格局,吸引了一大批与清洁能源、数字化的经济领域紧密结合的企业落地。环县的华能翼珍C2风光综合电站,规划总装机600万千瓦,目前已投产100万千瓦风光项目,并在去年底并网发电。
“庆阳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直线公里以内,这里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保障,是支持庆阳高质量满足东部算力需求的关键。”庆阳市数据局副局长米世涛说。
在青海,戈壁滩变身“光伏海”,清洁能源与绿色算力融合发展的新赛道正加快形成。在宁夏,中卫市建设的2吉瓦绿电园区,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可建成投用,届时可通过绿电直供等方式满足数据中心绿色能源保障需求。
绿色理念,不仅体现在算力的前端供能,也贯穿于数据中心集群运行的全过程之中。在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数据中心产生的能量没有一排了之,而是精打细算地用于回收利用:热能用于城市居民用热,冷能则被输送到冷库,用于苹果等农副产品贮存。
走进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显示实时数字,精准记录着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这里可对中心使用的清洁能源进行溯源。
青海气候冷凉,这里的数据中心采用冷冻水加间接蒸发冷却的技术后,机房一年里有314天可不开启空调压缩机,能耗显著下降。到了冬天,系统可将机房内的热量进行余热回收,为办公室及走廊供暖。据介绍,该数据中心已实现“零碳”目标,年减碳量30万吨,而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PUE)已降至1.2以下,距离“1”的理想水平越来越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显示,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近5年年均增速近30%。而算力每投入1元钱,就将带动3至4元的GDP增长。
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我国算力产业正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算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应用正在西部地区加速涌现。
毛锦凰认为,随着算力加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领域渗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新应用、新业态和新产业链正迸发出蓬勃生机,推动甘青宁在数字领域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在甘肃、宁夏等地,算力产业正逐步由传统的储存、聚集向大规模计算和应用转型。“算力作为AI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是驱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西北地区如甘肃等地,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构建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说。
在甘肃庆阳,依托强大算力带动,一批中下游企业形成集群。庆阳市正宁县引进中钠储能石墨烯钠离子固态电池生产线。近期,企业又决定追加投资建设共享储能电站,为“东数西算”产业园区企业电力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这条生产线余人。”正宁县商务局负责人巩晓争说,此类高科技企业落地不仅会助推当地新型工业化,还将帮助陇东革命老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这样的带动效应在庆阳比比皆是。华为渲染云提供超3万核的云渲染算力,实现“万核渲一图”,有效助推了西北地区渲染产业高质量发展;阿里农业云建设的钉钉数字小镇和甘肃农业产业云,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和乡村治理及服务数字化发展……
从“西电东送”到“东数西算”,绿色能源连接东西,带动数据跨越千山万水,也让广袤的甘青宁大地高水平发展更有胜“算”。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能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